作者 : Mr.6劉威麟  
(2011-11-14)【創新策略】常常行銷上的文案、廣告畫面都做的非常漂亮,也令消費者感動,但為什麼總刺激不了銷售?行銷人應該破除哪些行銷迷思,換得銷售成果?
 
廣告做的精緻又吸引人,但真能刺激銷售?(圖/Kecko@flickr)

行銷人你是不是常碰到這問題?當你看銷售人手不夠?你問自己,是不是需要再添一位銷售人員?其實你已經知道答案,但與其去回想為什麼你會這樣想,你會開始計算每個銷售人員能產出多少訂單,它的成本多少,然後你目前五個銷售人員平均每人表現如何、需要訓練的時間多長。最後,後面這個難的問題變成你的主要問題,而原本那個「初衷」,暫時就不見了。

或者另一種情況,你發現產品購買率不高,但使用者都喜歡,於是你開始思考,應該提高售價,還是製造更多出來賣?那你會重新想一遍,目前產品賣500元,網站有5萬人來訪,一個月賣100個,那如果提高到700元,那成本變怎樣,這些都是必要的問題,「魔鬼」藏在細節裡,但「天使」不一定藏在細節裡,天使早就已經大剌剌站在你面前。為什麼這麼說?

最近倫敦作家Leigh Ashton有一本新書叫《iSale》,專門談電子,她寫了三個在銷售策略上常常犯的錯誤,值得大家再三思考:

錯誤一、文宣喜歡宣傳「我們的產品」有多棒,卻忽略了消費者
行銷就是要在短時間內說服消費者,由於時間太短,且行銷常常都是對海裡撒網、範圍太廣,因此往往我們都在強調「我們這個產品」的好處。Ashton說,同樣的一句話說「我們家的衣服很耐洗」,改成「『你』將買到一件非常耐洗的衣服」。從這邊開始,你的整個設計、整個文宣,都會變得非常不一樣。英文講究「engagement」這個字,看到還不夠,還要整個「勾上來」,只有將「我們」改成「你」,才真正盡力的將對方「勾上來」。

錯誤二、消費者買下的「理由」,和行銷人員所以為的不一樣!
這應該是所有商家碰到的最大的迷思,一般行銷人員忙著挑戰更高的數字,花所有力氣在提升銷售數字,一旦終於提升,鬆了一口氣,先開個派對,再來提升下一步,很少人會去真的做市調──「為什麼大家會買下這個東西?」、「真的是因為我們行銷操作的結果嗎?」最近Mr6團隊開始為客戶透過Facebook做這樣的操作,就會發現每次消費者的「理由」,都和業主原本想像的「不大一樣」。尤其上一段「錯誤一」所講到的「強調自己優點」,可能不是消費者買點之一。

Ashton說,大部份的消費者並不是帶著「要讓生活更好」來買東西的,消費者買下東西的情境,往往並不是這麼「細節」在評估一樣東西,商家應該問問自己,銷售會提升,真的是因為消費者「看懂」你的文宣?還是只是因為最近淡季剛好你的廣告「提醒」了他們有此東西的存在?若能避免這樣的「誤解」,也能幫助明年「更快達標」,業績也不會不穩定,行銷也更有力。

錯誤三、消費者已經知道你的產品很棒了,卻無法立刻得知「哪裡買」?
很多消費者看了行銷文宣,都很有印象、很有動力、很有感覺。而儘管你在廣告中,也真的都提到可以去哪裡買,但消費者就是「沒長眼睛」。這位作者認為,「要怎麼買」的這件事,應該和其他宣傳文案,站在同樣的明顯位置!不要因為忙著宣傳,就忘了強調「在哪裡買」。

我們說,購物車的頁面可能是整個網站最重要的,因為「買下」的過程多阻擾,從第一頁要填完資料到最後一頁,可能發生很多變數,消費者還要去「想一想」哪裡可以買到,就讓轉換率大幅下降,應該讓他們想都不用想,看完推廣文案之後立刻「有感覺又知道在哪裡買」,一次宣傳搞定。

一個初創建的品牌,常常忙著「加東西」,但一個成熟的品牌、一個有智慧累積的團隊,應該「減東西」,將事情變得更簡單,讓真正的問題浮現,對症解決。最近我們和企業客戶討論,也較不強調我們可以帶來什麼想法來符合對方的「需求」,我們在聽需求之前,第一個討論的是詢問:「現在你最大的問題是?」

對方如果再說一次需求,我們會試著再往上走,看看此需求的來源為何?我們發現,這樣一問,再問清楚,我們再聽一次需求,講出來的解決方案,有時候「跳tone」,有時候「跨界」,很直接的解決了!對方也往往會滿意於我們給的創意方案。

希望行銷人員皆能以最簡單的方式,真的「解決問題」,獲得往年達不到的績效。(本文轉載自Mr.6──
網路行銷導銷售最常犯的3個天大錯誤,天使不在細節裡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常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